close

2018/1/8~2018/2/2 done

undefined

產經新聞》評論委員河合雅司著書《未來年表:人口減少的衝擊,高齡化的寧靜危機》(究竟出版)

聯合報是這麼下標題的: 日本未來年表驚爆高齡少子化 讓你去醫院也沒得救

"醫療瓦解" 這件事, 一直覺得是危言聳聽

這方面不是我的專業, 但
2018農曆新年前後, 外婆身體不好, 進出加護病房
期間回診/請看護/家人分攤/家族會議, 都讓我感到: 在台灣"醫療瓦解"不是未來式, 根本是進行式

或許目前對醫療體系經營者是"生意越來越好"的階段, 光看門庭若市的醫院大廳就知道了

但對病人來說, 特別是鄉下(還不是偏鄉)/行動不便/老人/沒人照顧的老人/沒人照顧的病人, 看病或許已經變成一種奢侈, 能不能掛到號是一回事; 掛到號, 醫師願不願意好好講, 好好處理又是一回事(老人家表達能力不好, 常看到醫師爆氣, 不過聽說別的國家也差不多); 看病+換尿管+抽血+等尿液留樣, 至少半天去了, 怎麼可能提供多好的醫護環境?
老人家這樣被強迫折磨, 實在也不忍

這本書很負責任的提出解法, 其中有一項是放棄周邊, 集中資源在大城市
初始看很殘忍, 但後來想一想, 這還真的是迫不得已的斷尾招數, 不論國家大義(我指台灣), 維持穩定運轉的重要招數, 只是在台灣不可能去面對事實
選舉一到, 各種減稅/蚊子館/無效的建設就把自己玩完了

星際戰艦不是也有類似的概念? 某些區域被破壞, 就把維生系統(power/air..) 進行轉移, 甚至只留給艦橋
這不就是為了生存, 把有限的資源進行轉移的概念?

不過, 如果我們連"衛生紙之亂"這種偶發事件都只能束手無策, 好像也不必看太遠了, 反正都在島上

個人倒是覺得, 未來居家醫療真的會是很重要的趨勢, 簡單的護理如果能不到醫院, 人力/金錢不算, 光人道就差很多了
在家裡得到一些簡單的數據後再決定是否送醫院, 也可以避免不必要醫療浪費(作者形容為: 醫療地獄)
或許在台灣還算穩健運轉的救護車體系經過適當整併後, 改裝及訓練就可以達到了, 只要使用者付費, 應該會比大家都去擠醫院好吧?

 

作者提到的 milestone, 日本比較主要在討論的是 2025, 作者則是推到 2045

2018年 國立大學面臨倒閉危機。
2019年 缺乏IT技術者,技術大國的地位動搖。
2020年 每2位女性就有一位50歲以上。
2021年 照護離職潮爆發。
2022年 日本正式進入獨居社會。

2025年 連東京都的人口也開始減少。
2026年 失智患者高達700萬人。
2027年 輸血的血液都不足。
2030年 銀行、百貨、老人之家都從鄉鎮消失。
2033年 全國每3戶住宅就有一戶是空屋。
2035年 未婚大國誕生。
2040年 半數的自治體(地方政府)面臨消滅危機。
2045年 東京都民中,每3人就有1名高齡者(75)。
2050年 捲入世界糧食戰爭。

arrow
arrow

    呆伯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